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玉米锈病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

玉米锈病是一种由锈菌属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,它主要通过空气中的孢子进行传播。近年来,随着天气变化和秸秆大量还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逐年加重,导致玉米产量大幅下降,给种植户带来了不小的困扰。

一、玉米锈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?

玉米锈病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

1. 菌源充足
锈病的发生与菌源的多少密切相关。如果田间腾茬不及时,或者前茬作物如小麦、水稻等发生锈病,这些病残体会在土壤中越冬,成为下一季玉米锈病的传染源。此外,连作秸秆未经充分处理直接还田,也会增加病原菌的积累,从而引发锈病。因此,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,并采取科学的秸秆处理方式,是防控锈病的基础措施。

2. 品种抗性差
不同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存在差异。一般来说,早熟品种更容易感染锈病,而甜质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相对较弱。此外,叶片较薄、叶色偏黄的品种也容易遭受锈病侵袭。相比之下,马齿形品种具有较好的抗病性。因此,在选择玉米品种时,应优先考虑那些抗病性强、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。

3. 气候条件适宜
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关系。连绵阴雨、高温多湿、光照不足或多雾的季节,都会促进锈病的爆发。研究表明,普通型锈病适宜的温度范围在12-16℃之间,而南方型锈病则偏好24-28℃的环境。因此,在这些气象条件下,锈病往往会在田间迅速蔓延,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。

4. 栽培管理不当
良好的田间管理和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降低锈病的发生风险。如果种植密度过大,通风透光条件变差,会导致病原菌易于传播。此外,土壤板结、排水不良或水淹等情况也会使玉米植株生长不良,从而成为锈病滋生的理想场所。因此,种植户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,科学安排种植密度和灌溉措施,以提高玉米植株的健康状态。

二、玉米锈病发病症状

1. 初期症状
发病初期,玉米叶片上部、基部主脉及其两侧会出现淡黄色的小斑点,随着病情的发展,这些小斑点会逐渐增大并形成夏孢子堆(红褐色)。夏孢子堆内部含有大量孢子,能够随风传播至其他植株,从而导致新的病害发生。

2. 后期症状
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,病部会形成黑色的病原冬孢子堆。严重情况下,整个叶片布满孢子堆,导致籽粒不饱满、植株早衰和叶片干枯。最终,玉米产量显著下降,轻度发病时产量可能减少10%-20%,而重度发病时则可能减少30%以上。

三、玉米锈病的防治方法

1. 适期播种与合理施肥
为了减少锈病的发生,建议在适期内播种,并合理施用磷、钾肥,适当减少氮肥的使用量。同时,通过叶面施肥等方式提高植株的抗病性,改善通风透光条件,合理控制种植密度。

2. 加强田间管理
加强田间管理是防控锈病的关键环节。具体措施包括:
– 种植密度不宜过大,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;
– 合理施肥,避免偏施氮肥,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;
– 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的病残体,减少病原菌的积累。

3. 使用药剂防治
药剂防治是防控锈病的有效手段之一。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吐丝期,可以喷施五娟(25%吡唑醚菌酯),以预防锈病的发生。如果已经发现锈病,则应在发病初期立即喷药,以控制病害的发展,减轻产量损失。

综上所述,为了有效防控玉米锈病,种植户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,包括合理选择品种、优化栽培管理、及时清理病残体以及适时用药等措施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锈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,实现稳产增产的目标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新农人 » 玉米锈病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
分享到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